close

20110305_楊喚詩簡集.jpg 

1990那年,
我從原住民長輩那裡接手這本他在1976年3月25日於台東某書店買的楊喚詩簡集。



因為小學課本裡有楊喚寫的詩,因為知道他很年輕就去世,
所以對他其他的作品也就好奇,但那時哪知道可以去書店問問能不能調到他的詩集這種事?
卻沒想到過沒多久,我就在原住民長輩在台北租的那間兩坪不到房間裡挖到這本書。




在我小學到國中那段時期,也許更久,就是還沒開放外勞進台工作的年代,
原住民一直是台灣便宜勞工僱請的對象,
撇開原住民給人酗酒的壞印象,
(但這種習慣也不是自己來的啊,對原住民有意見的人,通常我都會隨便附和,
這跟沒去了解228歷史的人一樣,你硬跟他說228的傷痛跟恐懼是多嚴重,他都聽不懂也不能了解。所以我都不會說太多)
原住民在某方面是很實用又忠心的員工,
當然你可以不苟同,因為你認識的了解的原住民不夠多。

我媽是原住民,所以在那個年代,我媽常帶我弟跟我去原住民朋友家串門子。
原住民們通常來自台東跟花蓮,
有五十好幾的年紀都還是放著家庭獨身跑來台北找工作,你就知道後山的工作機會是多麼渺茫?
他們在台北為了省錢寄回家所以都住在台北縣房租便宜的區域,諸如我小時候及現在住的土城。
居住的建築清一色多是狹長的排屋,
長條式的屋子用木板皮隔起好幾間不到兩坪的房間(一坪半都不到吧,現在回想);
大通舖從第一間做到最後一間,佔著房間五分之四的空間;剩下的五分之ㄧ空地擺著一張書桌,
連張書桌椅都省了,直接坐在通舖上;
塑膠衣櫥就放在大通舖上,
木板隔間的牆上都還另外鑲上簍空的木製雕龍雕鳳做整層空間的通風孔,
這也表示藉由這些孔,你連隱私都不用想了。
這些小房間多是從南部及後山來北部工作勞工居住的小空間,
手洗的衣服濕淋淋的掛在房間空地的牆上,地面擺個水桶接衣物滴落的水滴......
這些建築除了狹長潮濕之外,都還要配上另外一項特色就是燈光昏、黃、暗。
我最喜歡去一個原住民vu vu(排灣族稱長輩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稱呼)的小房間,
他沿著通鋪的牆邊排了整排的書,
每次媽媽跟朋友找vuvu在通舖上聊天,
我在通舖上找書再到通舖邊跟坐在書桌旁的弟弟藉由昏黃燈光吃力地看書及塗鴉。
這本楊喚詩簡集就是vu vu的書,其實已經很破爛到書皮只剩封底了,扉頁還露出楊喚的畫像(原來他長這樣),
但我看到它時還是很興奮:這是楊喚的詩集!!
vu vu看我的反應好像遇到知音,當下就把書送給我了(這也是心想事成的實例嗎)。
2011的現在我還是把書放在書櫃,而且絕對不丟。

後來我們搬離土城,媽媽到了新環境也遇不到原住民,
也沒時間回土城看老朋友,加上那時代的電話沒現在方便,也就漸漸失聯了。
能確定的是當外勞大量引台,曾經是勞動階級主力的原住民被趕回了山上,繼續藉酒澆愁。

 

現在我的活動範圍又回到土城是主要區域,
每次經過vu vu他們活動的那些房子,
都好想進門看看裡面還是那樣的隔間嗎?裡面現在又住著什麼樣的人呢?

這也是台灣低下階層的某種慘酷進化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