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計畫帶小刀到Chelsea見識一下紐約藝廊的可怕,
這個最主要去拜訪的展覽卻因為當天是opening party所以白天還未對外開放;
最後,小刀還是無緣見到這有趣的小展覽。
這位藝術家很低調,
起碼回家查youtube都沒看他正臉示人,
加上我本人也懶,能知道多少就多少吧?!
他的作品其實可能會讓你有似曾相識的疑惑?
不知道是因為他選擇的畫作是不是跟甚麼小時候電動遊戲有關係的原因?
↑ 就這些小精靈啊!有熟悉的感覺 。
這位發跡法國的Invader,
1990晚期開始使用馬賽克畫風模擬成數位的pixels,
並參考1978年的遊戲主角將其拼湊在巴黎無數的街角。
這樣的畫風讓他竄紅,
接著他開始選用磁磚繼續完成他的街頭藝術,
他想藉此強調這些數位資訊是如何影響我們群體?
這十年下來,
他的畫作遍佈五大洲超過四十個城市(我想台灣台北就是這名單之外)。
今年是他在紐約第一次個展,
我們去看展覽時還碰到之前參加過Invader的opening party的fan,
這位fan high得咧,滔滔不絕,激動得很;(英文菜鳥我有聽沒有懂)
我沒辦法像正宗紐約客那麼狂熱,
紐約週一才死掉一個27歲嗑藥過頭的藝術家,
這些藝術家的pa應該都是這樣的調調吧...我還是當凡人比較自在點。
(盡找藉口懶得參加pa的社交恐懼症患者)
展覽當然作品不多,
這次主題Top 10主要擷取10張他愛的唱片封面做他馬賽克畫風的模擬主角,
他也自創專有名詞Rubikcubism去形容這次他採用魔術方塊去拼湊畫作的技巧。
光想這個瘋子必須拿魔術方塊一直轉到接近唱片封面某一區色塊,
就,還是只能拿瘋子去形容這行徑(應該有嗑藥吧?齁??)
↑ 現場是拿ipod在播Invader的創作影片,
有夠小一ㄇㄞ,不過大家都很專心看。
旁邊還有他用磁磚去拼了QR code,有他說的數位反諷fu
↑ 從側面來看這些是正港的魔術方塊。
↑ 看出來了嗎?披頭四過馬路啊
如果你身在紐約要看這個展,
拿手機的相機模式瞄準這些圖,
馬上就能看清楚這些拼湊的畫面到底是哪些唱片封面?
↑ 會場。
↑ 這些是我記錄展場佈置的照片,跟照片主角沒關係。
(這兩位少女可能會殺了我)
啊,
這次連上次國慶House Party的女性成員都到齊了,
我們在看展覽之前到Betty學校FIT門口探討中國香港台灣許多的大不同,
特地講一下是因為同樣屬於中國人,我們的教育生活跟文化卻這樣不同(廢言)??
然後這幾位小姐到了展場顯然比我還開心,
一直猛拍照~
你知道,有時候你帶朋友去哪些地方時,
你總是會在意他開不開心之類的問題?
↑ 他們玩得比我還樂,展覽都是他們High聲。
因為藝廊離High Line非常近,
就連High Line辦公室都跟我們去的藝廊統屬同Building。
所以我們又殺去High Line,
小姐們雖然也跟小刀一樣對空中公園有"就這樣喔?"的疑惑,
但還是非常開心跟美國人搶到了露天躺椅!
噗~這是個很悠閒的女性下午聚會喔!
↑ 還有建築系學生趕來High Line上課哈燒。
↑ 非常得意搶到躺椅的亞洲人們。
↓ 前一刻還在昏昏欲睡的May,
這一張一直不准我不再入鏡所以請路人幫忙拍的合照裡已經睡得不醒人事。
連路人經過都不可思議說她在睡覺?!(當然用英文說)
中間兩位少女堅持繼續假陶醉。
啊我的額頭還是很著名的"福祿壽"啊。
最後看看這瘋子怎麼玩魔術方塊兒:
↑ 我超喜歡坐公車,
我幻想我的眼睛是攝影機,耳機傳來的音樂就是我要拍的音樂錄影帶,
啊這支普通的簡介片子拍到我坐公車時眼睛攝影到的片段。
所以我愛這些片段:)
記得去巴黎時不要忘記多留意街角,尋找這個藝術家源起的小拼圖們。
延伸我在紐約看的展:
Nara桑在紐約
從曼哈頓北邊動物園到南邊雀兒喜的草間彌生
進來就讓你返老還童
紐約的ICFF-1
紐約的ICFF-2(終)